前脚刚埋好,后脚又开挖。笔者经常经过的一条马路,两年内先后被燃气、供水、通信等部门多次开挖,长期处于“缝缝补补”的状态,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为“拉链马路”。
“拉链马路”一直是群众关注的话题。虽然相关施工手续完备,且旨在改善沿线群众生活,但频繁开挖回填不仅破坏市容市貌,给居民工作生活造成极大不便,还存在安全隐患,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因施工产生的噪声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更是让群众头疼不已。
“拉链马路”成为城市管理顽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前期城市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预留空间不足,难以适应发展,市政基础设施需增容和更新。二是供水、电力等设施分属不同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协调机制,信息共享不畅,施工计划难以协同一致。三是地下基础设施管廊建设滞后,市政管线投资主体分散、建设时序不统一。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难免出现马路反复开挖回填的现象。
交通出行既是民生的“晴雨表”,也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施工“多点开花”。在此背景下,治理“拉链马路”,减少建设施工对市民造成的不便,节约建设资金,提升建设效率,实现政府管理、企业效益、民生保障“三赢”,已刻不容缓。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治理“拉链马路”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影响范围广,必须秉持系统观念,分类施策,坚决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方式。
针对已建成的城市道路,需积极推动机制创新,严格压实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促进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统筹规划道路施工工期,推动同一条道路的多个管线项目实现“一次开挖、集中施工”。对于新改扩建的城市道路,更应在规划阶段就综合考虑各类管线的铺设需求,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管廊,构建层级清晰的地下管廊网络体系,实现地下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与有序开发,从而避免因后续管线随意布置而导致道路被重复性开挖。
与此同时,必须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达标。还要加强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以此提升相关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因设施故障抢修而开挖道路的频率。此外,需强化制度约束,严格杜绝随意开挖道路的行为,为遏制城市道路“任性挖”戴上金箍。
治理“拉链马路”是现代化城市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必答题,既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直接体现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唯有各部门树立全局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凝聚合力,方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将民生工程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