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作为一项重点行动进行部署,明确多项举措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
近年来,服务消费作用愈加凸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6.7%,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2%。然而,服务消费领域正面临优质服务供给不均、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时空限制难以突破、服务体验参差不齐等深层次约束。凭借超强数据处理、智能模式识别、精准预测分析和自然交互能力,人工智能为破解难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人工智能赋能服务消费,体现在多个维度。AI基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算法,能够提供高度拟人化、精准化的交互服务,催生消费新意愿。比如,天猫、京东等平台利用虚拟试妆、虚拟试衣等技术,让线上购物体验无限接近线下,创造了“所见即所得”的交互式购物新场景。
AI还创造出过去无法想象的服务品类,开辟消费新领域。比如,在文旅消费中,某些博物院通过AI导游、VR虚拟漫游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创造了文化体验消费新增长点。AI还通过优化供应链、预测消费趋势、精准营销、动态定价等,显著降低了提供服务的成本和价格,使更多优质服务能以更亲民的方式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此外,AI促进了不同服务业态的交叉融合,催生出“服务+”新模式。如“汽车+娱乐”对应着移动智能座舱,“零售+餐饮+体验”衍生出新一代智慧门店,“家居+健康+安全”构建起全屋智能生态系统。这些融合场景创造了“1+1>2”的消费价值。
还须清醒看到,“人工智能+”服务消费仍面临一系列挑战。比如,AI的训练和应用高度依赖高质量数据,然而目前数据孤岛现象普遍,不同平台、企业间的数据难以合法合规地流通共享,限制了AI模型训练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信息茧房、算法歧视、隐私泄露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都制约着服务消费领域的健康发展。有效化解这些挑战,拓展“人工智能+”服务消费新场景,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合力推进。
完善法治保障,筑牢安全屏障。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开发、提供以及使用方面的法律制度,使人工智能技术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加大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数据滥用和泄露行为。要建立安全可控、普惠公平的数据要素流通体系,在保障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促进数据资源的合法合规共享与利用,构建让消费者放心的数据利用环境。
攻关核心技术,深化场景融合。企业、科研机构要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重点突破AI在理解复杂语境、产生共情互动、保障安全可控等方面的技术瓶颈。要深入挖掘医疗、养老、教育、文旅等关键服务领域的痛点需求,开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核心价值的AI应用,提升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服务品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将技术与真实消费需求、特定服务场景深度适配,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爱用”的飞跃。
多方协同联动,提高数字素养。主流媒体应承担起普及AI知识、提升公众认知的社会责任。通过制作科普节目、发布公益广告等形式,解读AI概念,揭批数字诈骗手法,倡导理性消费观念,在全社会营造懂数字、善科技、保安全的良好氛围。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开展面向老年人、低收入群体等重点人群的普惠性数字技能培训。中小学要开设数字素养通识课程,提高数据伦理、算法思维、网络安全等软性能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