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退潮之后,中国漫画行业正在经历怎样的变革

来源:华夏财经信息网时间:2025-11-21 15:15   阅读量:16589   会员投稿

过去一年,中国漫画行业再次被推上讨论热度。一边是《哪吒 2》《鬼灭之刃》等动画爆火出圈;另一边是多位漫画家在社交平台公开表示稿费下降、作品难以连载。行业冷热并存的现象,让“国漫到底怎么了?”成为新一轮讨论的起点。

这种矛盾感并非偶然,而是十年来行业周期的集中体现。

2015—2018 年,中国互联网漫画迎来首次高速增长期。移动端阅读习惯形成,条漫成为新叙事方式。《快把我哥带走》等作品的影视化成绩,进一步推动行业向上。当时业内普遍相信,国漫已经站在爆发的前夜。

资本也在同一时间大规模入场。根据公开信息,2017 年是国漫融资最密集的一年,漫画相关企业获得了超过百起投资。创业团队激增,工作室数量暴涨,行业一度涌现“国漫崛起”的豪言。

但增长并未持续太久。

2020 年后,资本市场整体进入收缩周期,文娱投资降温,漫画行业受到直接影响。部分平台在战略调整中并入更大内容体系。例如,有妖气被 B 站收购,网易漫画停止独立运营,多家中小平台陆续关停。根据骨朵及多家行业机构的整理数据,早期成立的工作室中已有相当比例退出市场。

资本退潮后,行业开始直面长期被忽视的现实问题:内容成本高、创作周期长、用户心智不稳定、商业模式尚未成熟。

创作者端受到影响最明显。稿费普遍下降,新人作品签约难度增加。部分漫画家公开表示,单话制作成本上涨,但平台收益难以覆盖投入。高校漫画专业的招生与就业也出现波动,多校相继调整专业结构。

平台端的调整也随之展开。为了不再依赖外部资金,多数平台开始强化付费体系。以“按章节付费”“会员限免”等方式获取漫画收入,提高作品生命周期。同时,IP 全链路开发成为新的增长重点。出版、谷子、主题展览、授权合作,已成为头部作品的常态化路径。

出海则成为行业新变量。中国原创漫画在日本、韩国、北美与欧洲的阅读数据持续增长。在 Piccoma、Webtoon 等海外平台上,多部国产原创作品进入榜单前列,说明题材与叙事方式正在形成国际竞争力。一些国产漫画的海外出版也取得不错成绩,为行业带来新的收入构成。

内容形态也在变化。互动式漫画、漫剧、图文短内容等新形式更贴近当下用户的注意力结构。AI 辅助创作工具也被越来越多团队实际使用,从分镜、草图到效率优化,都在推动行业产能提升。

这些变化说明行业正在从“粗放式扩张”走向“理性生长”。资本退潮让行业回到内容本质,让平台重新思考效率、商业化与可持续性,让创作者回到作品本身。

未来十年,行业可能不会再出现过去那样的“快速膨胀”,但更有可能出现真正代表国漫水平的原创内容。资本退潮并不是终点,而是行业向成熟迈出的第一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责任编辑:匡章
上一篇: 富申杯“双百展”玉林站隆重开幕,国防教育大讲堂感人至深
下一篇:返回列表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