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喻淑琴 陈梦璇 南沙报道
“随着国家战略需求的明显提升,海洋牧场已发展到由数字化和体系化驱动的3.0阶段。广东海洋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在深远海养殖方面进行了重点布局,有望在理念、装备、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实现现代化。”
7月28日,以“湾区蓝芯·深拓全球”为主题的2023海丝论坛·海洋牧场发展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中国科学院海洋牧场工程实验室主任杨红生研究员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发展深远海养殖,目前的成本和风险都较高,更需要依靠智能感知系统、智能管控系统、智能作业系统等支撑,聚焦场景驱动和种业牵引。在杨红生看来,“海洋牧场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出路是融合,广东必须跳出传统的海洋牧场去建设现代化的海洋牧场,要用更大视野谋划和解决问题。”
此次论坛,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和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支持下开展,由广东海丝研究院主办,广东海洋协会、南沙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南沙区农业农村局、湛江湾实验室协办。
南方财经:您对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理念和路径有何设想?
杨红生:海洋牧场建设必须坚持与自然共建,生态优先,陆海统筹,绿色发展;必须坚持与渔民共建,在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同时,切实体现渔民增产增效、安居乐业。现代化建设是我国海洋牧场发展的重要创新,是我国海洋生态保护、生境修复、资源养护、渔业产出和生物固碳等发展模式的新赛道;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是数字赋能,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形成智能感知-智能作业-智能管控的新范式;海洋牧场现代化建设的抓手是场景驱动、种业牵引,以种业为切入点,形成“保、育、测、繁、推”的一体化发展;创新从数字化到体系化的理论体系,打造从良种化到规模化的种业体系,创建从精准化到标准化的技术体系,研发从轻简化到无人化的装备体系,形成从流程化到智能化的管理体系,构建四场联动、陆海统筹、牧养互动和集群融合的发展模式。
南方财经: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海远海养殖”。对于“海洋牧场的现代化”,您如何理解?
杨红生:目前,现代化海洋牧场可分为三种类型:投礁型、底播型、装备型。目前以投礁型为主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有169个。装备型海洋牧场还可以分为筏式、网箱、围栏、工船等。
纵观世界海洋牧场发展,其驱动模式从1.0阶段的“农牧化+工程化”,进阶到2.0阶段的“生态化+信息化”。在这个过程中,1.0阶段主要是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2.0阶段在建设方式上增加入了休闲渔业,场景上增加了海草床、牡蛎礁、珊瑚礁、海藻场等,拓宽了海洋牧场建设场景和途径。3.0阶段的到来由“数字化+体系化”驱动,突出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强调从整体角度建设全域型的现代化水域生态牧场,包括海洋和淡水牧场;二是在理念、装备、技术和管理四个层面实现“现代化”。
海洋牧场既是一个场景,也可以称为一种渔业模式。我国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明确指出建设和发展海洋牧场;在“十四五”规划中,也强调“建设海洋牧场”,这意味着海洋牧场建设已成为“国家事、国家责”。
南方财经:海洋牧场要实现“现代化”,目前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杨红生:海洋牧场现代化建设主要有四个要素——场景驱动、种业牵引、牧养互动、装备推动。
我认为场景驱动和种业牵引这两个是最为关键的。养什么样的鱼就建什么样的网箱和工船,没有优质的种苗,想去建设海洋牧场或开展深远海养殖,都不切实际。因此选种是关键,一系列配套设施装备、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都要围绕种苗来展开。
海洋牧场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出路是“融合”,包括空间融合、结构融合、功能融合和业态融合。例如,要发展深远海养殖,就必须建立起产业链,从苗种、养殖、捕捞、加工,到最终的餐桌环节,专门围绕一个“种”字做文章,才能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南方财经: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应如何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
杨红生:海洋牧场现代化建设也要坚持数字赋能。基于智能感知、智能管控和智能作业,构建新生产体系和建设新模式,否则不能称为现代化。
在数字化方面,基于多年的数据积累,建立动态模型,评估和预测海洋牧场的生态承载力、环境状况、生物生长状态等。
目前,我们在设施装备研发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未来也可以通过数据赋能实现少人化或无人化。
今年第五号台风“杜苏芮”生成以来,我们也时刻关注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能否抗住台风袭击。超大台风对网箱养殖有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导致网箱箱体变形、空间变小,进而导致鱼体擦伤碰伤。我们必须提前布局,利用数据分析,做出精准预判,准备好应对预案,也可以研发设计可升降、可移动的养殖设施。
南方财经:您认为广东海洋牧场应如何重点布局?
杨红生:广东在深远海养殖上进行了重点布局,既有基础、也有特点,有望实现以装备型海洋牧场作为牵引的多类型海洋牧场共同发展的格局。装备型海洋牧场一定要在科学选址布局和承载力评估的基础上实施,避免环境污染和病害发生。应对全省海域进行系统调查评估后,再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同时,要从生态系统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海域自然环境。
南方财经:要解决海洋牧场目前遇到的产业瓶颈,有哪些重要抓手?
杨红生: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深入一线,寻找产业技术瓶颈,发现必须解决“怎么看”“怎么管”“谁来干”的问题。要解决这三个问题,除了对应采取信息感知、综合管控和智能装备三个重要抓手外,还需要北斗和遥感等先进技术的有力支撑。必须跳出传统海洋牧场来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用大视野来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的研究目标是构建一个海洋牧场生态环境的立体透视网络,研发一套海洋牧场环境预测模型、研发养殖强度与产能评估等技术,开发牧养管控信息系统,研发一系列自主监测、巡检、采收等无人化智能作业装备,解决无人化的装备问题。
我的基本想法是要三“观”齐下,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开展智能感知工作,同时要在智能管控和无人作业上下大功夫。我们还需要解决四个关键技术,即立体透视的关键技术、立体环境的预测技术、牧场智能管控技术和北斗水面水下精准导航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我们已经在装备研制、管控系统等方面已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
归根到底,唯有创新,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牧场。纵观世界海洋牧场发展现状,无论是发展理念,还是设施装备与技术,我国的研究成果和产业发展已经比较靠前了,有些已经起到了引领作用,但是管理水平方面稍有欠缺。我相信,未来随着科学管理能力提升,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将会有更美好的前景。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