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有力度 服务有温度
——我省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保障
以繁星作伴,与晚风共舞。前不久,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点亮了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的整个夏天,一堆篝火在中间,千人盛装载歌载舞,人们脸上洋溢着民族自信和骄傲,歌声中尽是对新生活对未来的无限期盼……
作为集搬迁安置和景区为一体打造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所在的三宝街道,承载着来自晴隆县13个乡镇近1.5万人搬迁后的新生活。如何让人心稳下来,如何帮助他们过好后续生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从山中来,到城里去。这些年,依托全省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政策,晴隆紧紧围绕稳增收这一主线,结合民族特色和旅游,帮助搬迁安置点兴产业,谋就业,开启新生活。此外,一场火把节,一支延续彝族原生态的阿妹戚托舞,让搬迁群众更好地找到归属感,也点亮了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
安居乐业是民生之本,为扎实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在抓就业促增收上,2022年我省制定印发了《贵州省关于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增收三年工作方案》,从摸清底数、促进就业、发展产业、盘活资产、监测帮扶、加大支持等6个方面,提出了24条重点工作举措,推动搬迁群众更加稳定、更高质量的就业增收;在社区治理上,制定了《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乡村(社区)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完成了100个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和43个多功能运动场的建设,各地安置社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聚焦后续扶持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新困难,我省出台了四个省级指导性文件,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到搬迁安置点社区教育辅导试点、搬迁安置社区物业管理实体化公司试点,再到搬迁资产后续管理的指导意见,全面解决搬迁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一揽子政策举措的发力,不仅为后续扶持奠定了根基,也增强了搬迁群众对新生活新事业的信心。
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省份,也是城镇化集中安置比例最高的省份,贵州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的扶持,任重道远。
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表示,他对搬迁后的生活有深刻的“情感认同”,认同当下的生活,认同未来的期盼。
搬迁前,余烨的老家在山与山之间,那时候离家和回家,需要走过一段很长的路。2015年,惠水县开始将贫困地区的群众陆续迁出,余烨一家也在其中,一年后,余烨考上海南的大学。大学毕业后,余烨在搬迁安置点新民社区找到了工作,她直言:“当初决定回来工作,是因为这里是我的家啊。”
罗应和介绍,在后续扶持工作的不断推动下,7年间,新民社区走出了356名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回到家乡,加入了建设家乡的队伍,他认为这份“情感认同”,就是搬迁群众能“留下来”的关键。
时间如流水飞逝,后续扶持的政策保障,早已润泽到千千万万个家庭,为他们今后的生活保驾护航。
开展主题教育期间,省生态移民局组成7个工作组,分赴全省30个县,围绕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安置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帮扶车间运转、后产业项目建设运行、搬迁群众人力资源开发等重点展开调研,形成调研报告13篇。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部署,研究制定了《关于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系统性、改革性、创新性的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明确了统筹推进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搬迁人口市民化进程、持续提升搬迁人口整体素质、全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等7个方面30条具体措施。
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拓宽了搬迁群众的财政性收入渠道,从方方面面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搬迁群众住得上新家,也从心中筑建起一个充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新家园。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