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语言大模型的不断发展,AI对于各行各业的冲击影响引起热议。AI何时可以普及到大众的日常应用?AI的不断发展会让人类失业吗?利用AI生成内容时,哪一类风格更容易实现?未来AI可以帮助人类实现与动物“无障碍交流”吗?3月28日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央视网专访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沈阳。
央视网记者:人工智能逐渐融入大众生活,何时可以实现全民化应用?
央视网记者: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在担心就业替代效应。您如何看待有些岗位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个问题?
沈阳:AI会带来生产内容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也会带来几个后果。第一,部分岗位的人员需求量会减少。比如美工、翻译、文案、中低端编程等都会受到较大影响。在AI快速发展早期,供给的职位会消失一些,等到AI广泛应用时,会大规模产生一些新的职位,这需要一点时间,转换期是比较痛苦的。第二,大家的闲暇时间会增加。比如一项工作原来可能需要7天干完,现在3天就干完了,人的空闲时间就多出来了。AI帮我们节省出来时间之后,我们很可能会把节省的时间又用到AI里去,比如刷AI生成视频等。
沈阳:对AI来说,哪一种风格都可以根据提示语一键切换,目前AI至少支持130种左右的艺术风格。一个人一辈子可能只从事一两种艺术风格,但对AI来说,它可以做到全风格、跨风格、超风格的。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一方面,AI的供给是比较全面的、全能的,但另一方面,需求端是高度个性化的,这就形成了不对称,这个不对称本身也需要AI来解决。
央视网记者:您曾预言AI将来能够帮助人与动物进行交流,目前进展如何?
沈阳:从理论上来说这是有可能实现的,但目前因为资金等各方面原因,进展还不算太明显。从理论上来说,在猫的脖子上加识别器,记录人跟它交流的过程,记录猫的一些声音。这样获得语料之后,模拟猫的声音生成,进行语言转换。这里面既涉及大模型,也涉及硬件产品,所以还需要一定时间。从技术难度上来说,不会超过现在的文生视频。但是从社会需求和风险投资的角度来说,目前还存在一些短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